中醫輔助癌症治療

中醫輔助癌症治療成趨勢 緩解副作用 克服癌因性疲憊

 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把癌症定義為可以治療的慢性疾病,是醫學界的一大突破,人類的福音,中醫是以症狀改善為治療依據的醫學,改變患者生活品質、緩解臨床不適症狀!

目前癌症的現代醫學療法,貫穿癌症治療的全過程,其中手術切除實體為首選方式,另外還有放療、化療、標靶、免疫療法、基因療法、內分泌療法等,而目前癌症臨床治療多以放療、化療為主要方式。腫瘤經過手術切除後,進入放化療階段,便是抗癌的開始,不過患者往往忽略了,術後仍然有復發、轉移之風險,以及放化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。

 

西醫放化療藥物具大寒大熱之毒性 副作用痛苦難耐 

 

術後患者進行放化療,通常4-5天身體產生灼熱、口腔糜爛,7-10天可達高峰,化療藥物本身具有大寒大熱之毒性,能產生骨髓抑制、胃腸道反應、神經毒素等副作用。

患者本身體質虛弱,氣血不足,加上放化療療程,使免疫系統下降,其毒性破壞黏膜細胞的生長,產生發炎現象,隨著放化療藥,劑量累積,發炎部位擴大變深,傷及黏膜下層與微血管,以致嚴重潰瘍。

而癌細胞通過破損黏膜進入血液循環並繁殖,產生大量的毒素傷及身體頸部淋巴結腫大,胃腸不舒、嘔吐、噁心、食不下,口中無味、口乾咽痛、口腔潰瘍、貧血、頭暈、耳鳴、肢節疼痛、皮疹、脫髮、嗜睡等,身體症狀反覆出現,具有感染的風險,同時傷害身體上的正常細胞。

 

癌因性疲憊成為抗癌負擔 免疫功能低下嚴重恐危害生命

 

「癌因性疲憊」,是指在癌症治療期間出現疲憊感,是患者主觀感受的症狀,且處於慢性、持續的狀態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活動,例如感到全身虛弱沉重、睡醒卻仍感覺疲累,精神未恢復、難以集中注意力、沮喪憂鬱等,甚至可能虛弱到無法繼續進行化療抗癌。

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統計,結果顯示高達92%的臺灣癌症患者,有癌因性疲憊的問題,然而僅少數患者會主動反映症狀,多數患者以為這些症狀屬治療正常現象,所以選擇隱忍,或認為透過休息即可好轉,但並非如此。

目前認為「癌因性疲憊」與放化療有關,癌症病人在尚未化放療時,免疫功能都很正常。直到開始做化放療後,藥物和放射線殺死癌細胞的同時,也傷害正常細胞,每做一次化放療,就累積增加毒熱在體內殘留,最後傷害骨髓細胞及黏膜,也就是所謂的「骨髓抑制副作用」,造成免疫功能製造能力不足

骨髓抑制引起免疫功能低下,有可能會導致患者並非死於癌症,而是死於抵抗力不夠,容易受感染最後敗血症而死亡。

 

 

正和中醫 4大調理原則  抑制癌細胞復發轉移

 

中醫輔助癌症治療已逐漸成為趨勢,許多研究顯示,藉由中醫治療,針對患者體質與身體狀況,以及不同的罹癌階段,進行個人化調理,能夠減緩、改善患者在癌症治療時所產生的副作用與不適,幫助患者得以順利完成癌症治療的療程,並改善生活品質。

正和中醫從現代腫瘤致病因素的變化,癌症的發生趨於年輕化,在於整體觀念下,手術直接切除原發病灶,剝離有形瘤體,然而癌細胞非僅聚集於瘤體所在處,而癌細胞形成的腫塊,隨著血液走竄而遍佈周身,通過手術難以完全祛除。

中醫著眼整體,以調氣、散腫、活血、清熱解毒為調理原則,有效抑制癌細胞,防止復發轉移。

 

1、散腫湯:含有活性物質,有三萜類化合物,可行氣行血祛內熱,解毒,清除自由基、抗發炎、抗腫瘤。

方藥:清明草、莪朮、黃芩、浙貝、蒲公英…等

 

2、枕中丹:有活化細胞,促進血液循環,抑制癌細胞及血管新生,抗氧化、抗過敏、抗病毒、脂肪肝、降膽固醇,保護肝臟。

方藥:龍骨、明月草、靈芝、遠志、九節菖蒲…等

 

3、扶正散:補益氣血陰陽、調和臟腑功能,提升免疫力。

方藥:丹參、三七、石上柏(半酒炒半生用)、五指毛桃、升麻…等